【最智慧家庭教育】口述|我们的“疫情时代”大学生活

分享

分享到:

    发布于:2022-01-30 09:01  浏览量:239  来源:最智慧家庭教育

受访者供图。

记者 | 高佳

编辑 | 翟星理

2021年是被疫情偷走的一年。公开信息显示,在这一年里,全国多地的大学校园,依旧施行不同程度的封校措施,限制学生外出的时间、人数,或设立外出申报制度,也有学校完全禁止学生随意外出。

更早之前,2020年入学季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曾在社交网络上发起#高校应该封闭管理吗#话题,84.4万人参与投票,有78.5万人选择了不该封闭选项。现在,封校已成为不再引起讨论的话题。

封控之下,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不同面貌。一位在河南省商丘市读书的女孩说,整个学期内,她只获得一次出校机会,因此对自己所处的城市并无印象;在吉林省长春市读书的男生则不避讳地称,学生翻墙出校是常事,疫情也毫无例外地将象牙塔里的生活与外部世界隔得更远了。

界面新闻联系到五位正在国内高校就读的大学生,希望透过他们的视角,观察疫情下的大学生活。焦虑”和压力是他们描述自我心态时的常用词,他们觉察到时间被疫情吃掉图书馆运动场成为校内颇受青睐之地。以下为五位同学的口述。

校园里,学生排队做核酸检测。受访者供图。

牛小小,18岁,2021年入学,在读大一

在这座城市度过一个学期,我只认识学校和车站

我对大学的想象并不具体。中学的很多个假期,我都到杭州游玩,投靠在那里上班的哥哥,因此也设想过,以后的大学时光会在杭州度过。我可以在西湖边吹风,在老城区的街道散步,周末可以到我哥家蹭饭。我想追求比高中生活更自由一点的状态,这设想好像不夸张,也不难实现。但现实中,大学生活好像和这设想没有关联。

2021年,我成为一名大学生,离开老家湖南,到河南省商丘市读书。我们这届学生已经比较适应疫情下的学校生活,武汉疫情爆发时,我在家上了四个月网课,因此在大学通知推迟入学,要求我们先参加线上课程时,我没觉得很难接受,只是我的专业课和大数据、编程有关,碰上问题不知该找谁请教,课上我总是迷迷糊糊,听不太懂。

上了一个月网课之后,2021年10月中旬,终于到了入学日。我想像,入学的场景会很热闹,各学院的迎新点排成一列,学长学姐帮忙指路,新生要参加各种招新活动……但实际上,那天校园里看起来挺冷清,没什么人。宿舍房间是入学前同学们已经在线上确定好的,同班级的同学可以选择创建或加入任意一个六人寝室,组队成功的寝室成员在群里讨论、选择床位,如果选择有冲突,就通过掷骰子来决定。

入学第一天要核对身份,我们班级在一间教室集合,代理班主任讲完一些具体事项后,学生会的各部门来宣传和招聘。感兴趣的同学扫描一个二维码,加入QQ群,具体的职位、面试时间和地点都在线上公布。

入学一周后,我想约同学出校逛逛,她们说:有疫情,学校规定不能出去。我这才知道学校处在封闭状态。入学大概一个月,我们整个学院的同学在辅导员带领下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医院体检。

学校到医院的路程大约20分钟,我希望有时间看看外面的风光,就跟一个同学离开大部队,选择了另一条路。我们的体检项目结束得也早,结束之后提前返回学校,在路上的一个湖边歇了会儿,碰上两个有趣的老奶奶。那是我第一次在校外认识本地人,我不太听得懂她们的方言,但感觉到她们的可爱,她们介绍了旁边的几栋建筑,教我们做拉伸锻炼,还聊到她们的子女。

这也是从开学到放寒假,我唯一一次出校门的经历。那天天气很好,我喜欢北方的冬天。太阳晒得人很舒服,房间里也暖和。

我问过辅导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出去,他说:如果生了病,校医室又是没办法治疗的,那就可以申请出校。不过申请流程比较复杂,要经过几个老师、校领导的批准。如果碰上家里有人来探望,学生会被允许站在校门口和家人说话。

下雪的湖边。受访者供图。

我没觉得自己不适应这样的生活。我也听哥哥姐姐们说起他们大学时有多丰富的娱乐活动,但因为我没经历过,所以不知道那样的环境究竟有多吸引人。而且想象这些也没用,我只能努力过自己的生活。

我们学校有个商业角,那里有奶茶店、咖啡店、理发店、美甲店,我也见宿舍楼下有服装店,不知什么原因,看上去已经关门很久了。同学们的日常购物比较依赖网购,双十一的时候,我也大肆消费了一番。

冬至那天,我们刚好放假,听说学校里有一家好吃的部队火锅,我和室友们准备去尝尝。风很大,校园里没什么人,我们从学校的北边走到南边,终于找到那家店,真的很好吃。那是我在学校里感到很温暖的时刻。

因为没有太多娱乐活动,同学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,我们每天都上晚自习,没课的时候,大家要么去图书馆自习,要么运动——打羽毛球是风靡校园的运动项目,预约不到场地是常事,有时我们也在宿舍追剧。

学校安排每周六补课,我们早早在12月中旬就完成了这个学期的课程。我想这也跟疫情相关,早点放寒假,能减少学生在校期间被感染的风险。

12月底,期末考结束,我从学校打车到高铁站,离开了商丘。即便已经在这儿度过一个学期,我还是只认识学校和车站。但我想疫情不会一直持续,等我读大二、大三的时候,总有机会去看看这座城市。

学校宿舍区。受访者供图。

hajime,21岁,2019年入学,在读大三

我们变得更难融入社会

2019年,我考入大学,在吉林省长春市读书。2020年以前,一切正常,后来我们在网课中度过一整个学期,等再开学,封校就成了常态。

封校是名义上的。据我所知,在长春,凡是封锁的学校,学生基本都可以翻墙出来。学校会有督导,抓翻墙的人,但只抓倒霉的,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。

其实疫情前后,校园生活的差别挺大。翻墙毕竟不是光明正大的事,我们出去的时候都小心翼翼,离校的频率会降低很多。而且以前,学校会安排大家到外地企业实习,现在实习也都在校内进行。刚入学时,校园里的氛围朝气蓬勃,同学们参加活动都连轴转,后来人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,气氛也越来越冷淡。

我喜欢摄影,加入了学校记者团。以前,我喜欢在城市里溜达、扫街,几乎每天出门,微信单日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。疫情期间返校后,我一周只出去一两次。毕竟是偷着出去的,拍下的照片又不能发到朋友圈,出门的动力就变小了。

对我们这届学生来说,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可能是与社会脱节,我们变得更难融入社会。原本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、很多空闲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世界,但现在,两者隔开了。

从这方面来说,在城市里没有新冠病例的时候,翻墙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好像无可厚非。我用镜头拍下了许多真实的生活景象,我看到很多店铺倒闭,看见了城市的萧条。

相比别的同学,我觉得自己认识的世界更真实。许多照片在当下看没什么特别,但跨越时间之后,它们具有记录的价值。

而且翻墙的经历也会成为大学记忆中的一部分。出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翻墙,除此之外,也可以找到一片老旧的栏杆,如果当中有大的缺口,可以钻出去,也能趁门卫不注意从校门浑水摸鱼走出去。

我有个室友是本地人,周末要回家吃饭。他体型较胖,那天刚走,我们就看到朋友圈在传一张学校墙倒了的图片,我们在群里问他是不是翻墙的时候把墙翻塌了,想起这事,还挺好笑的。

还有一次在节假日,很多人翻墙出去玩,学校在晚上10点安排临时查寝,外面的人听到消息都抓紧跑回来,一个接一个翻回学校,也是挺奇妙的体验。

去年寒假,我原本打算到厦门体验打工生活,顺便旅游,因为疫情严重,遗憾没能成行。我们宿舍六个人,今年都在准备考研,我看新闻报道,2021年考研的人数超过400万了。

学校宿舍区。受访者供图。

何乐,20岁,2019年入学,在读大三

疫情把我们的时间‘掉了

我在浙江省宁波市读大学,最近刚放寒假回家,因为行程码上带星号,很多公共场所都不能进。宁波在去年年底有比较严重的疫情,我记得2021年127日那天,一早醒来,学院就通知我们上网课,还帮我们付了一个月网费,从那之后,我们的生活被限制在宿舍区内,超市人满为患,货架也空了,外卖都是从围墙外递过来。

这属于比较严峻的状态,出现新冠病例的位置就在我们学校对面,我们同班有同学去过高风险地区,直接被拉去隔离,英语6级考试也没来得及参加。

在这之前,学校封校不太严格,只是对考研生们来说,可能造成很大不便,图书馆、自习室都封闭了,我见有人在校内网上问在哪可以自习,也见过备考的学姐在宿舍楼梯间铺个小垫子坐着看书。

我们学院原本组织了年度庆典,每个班都排练了节目,但因为疫情,庆典取消了,我们也觉得努力白费,心里有点失落。

但封校之后,也确实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。那天我到操场去遛弯,看到有同学组织跳兔子舞,有人在打羽毛球,有人打乒乓球,还有人在玩滑板、跳花绳、玩“123木头人。我突然想到小时候上体育课的场景,还觉得挺幸福,虽然只能待在学校里,但大家都不焦躁。

我倒没觉得同学们因为封校变得更爱学习。年底这次封校持续了两周,解封后,可能因为同学们心里压抑,想宣泄,所以玩得更了,几乎天天都要出校门在外面逛。

我是2019年读的大学,我有很多同学都说,疫情把我们的时间给掉了。我们本来可以在大学比较轻松的时候出去旅游,多走走看看。但现在,很多想去的地方都去不成。我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,疫情还没出现,趁假期去了重庆,到后来,我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近,只去了余姚、苏州。

不过相比学弟学妹,我们也算幸运,至少度过了一个完整、健康的学期。现在我只希望,在我考研那一年的关头,不要碰上疫情。听说现在的大一新生,刚入学就开始准备考研,我觉得压力很大。

入学军训。受访者供图。

许建国,24岁,2018年入学,在读大四

校园里只有两个地方爆满,图书馆,运动场

我老家是安徽的,2018年到浙江省宁波市读大学,现在回想疫情刚爆发那段时间,我读大二,当时心里很忐忑和恐慌,学校突然通知,要求居家,不得返校。刚开始还容易接受,但随着时间往后推,到了2020年45月份的时候,就觉得坐不住了,担心自己可能再也没机会回到学校了。

这次疫情给大家带来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。我的专业是计算机,拿我们的课程来说,课下不练习的话,学习效率很低。上网课的那学期,期末结业时,我们明显感觉到,考试难度相比之前在学校上课时降低了不少。

我有很多同学因为疫情改变了未来发展方向,考研人数明显增多了。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减少了,据我了解,选择就业的同学找到的岗位跟自己心中的预期大多有落差,但即便不满意,在这种情况下,也只能接受现实。

我也在做两手准备,如果考研成绩不理想的话,就开始投简历、找工作。

其实因为疫情,生活被打乱,造成挺多遗憾的。我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,去年国庆节在贵州办婚礼,我在暑假的时候就跟他说好了要参加,但因为疫情,学校不允许出省,我就没去成,一直到现在都觉得挺内疚。那是我特别好的朋友。

去年一整年,学校几乎都处在封控状态。我觉得封校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恐慌感,也给我一种消极的感觉。本来打算要做的事情,有可能被搁置、被取消,丧失对生活的掌控力,这让人情绪消沉。

封校给人带来的心理伤害有可能是延迟到来的。我发现身边的朋友,在计划被打乱,又等到校园开放之后,要么就是不太想再去完成计划,要么就是报复性地在外疯玩

大家普遍认为,学弟学妹们的生活是更加难过,但我想大二、大三学生经历的激烈变化与冲击并不逊色。疫情刚开始时,很强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让人失去方向,刚适应疫情下的生活,马上又要面对考研和就业的压力。

大一、大二时,我们班同学的绩点都是刚过“3”,现在为了评奖评优、为了保研,每个人都超过“4”。校园里只有两个地方是爆满的,一是图书馆,一是运动场。

校外,接孩子放学的家长。受访者供图。

伊宁,22岁,2017年入学,在读研一

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基本都是约满的

疫情暴发时,我正在北京读大三,2020年的第一个学期也在家中度过。我学习口译专业,有需要线下练习与实践的课程,开始上网课后,感到学习效率降低了。但那时,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没凸显,等过了线上授课的这一学期,再回到学校,就觉得压力扑面而来

学习语言专业的学生,原本有一部分会做出国的打算,把出国读研当作保底选项。但由于疫情,这些人中有一大部分改变了未来计划,转去考研或就业,乍一面对这变化,大家心理压力都很大。

我一开始打算毕业后就业,但因为大三一整年实习经历不多,我的成绩也算不错,相对来说,保研是更稳的一条路,就这样改变主意,在国内读研究生了。

大四是我最焦虑的一个学年,身边保研的同学纷纷转了专业,只有我继续读口译。对于未来,感觉看不清也摸不着。原本在大三、大四阶段,语言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实习或参会的机会,学业比较突出的同学会被老师带去会场做翻译。因为疫情,这些活动大多取消了,虽然有些线上会议可以参加,但现场即时的氛围减弱了很多,对学生来说,这也造成实践经验的缺失。

学校处于封闭的状态,大家好像无事可做。我作为班长,经常听到班里同学的抱怨。那段时间,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基本都是约满的,根本排不上号。

去年流行内卷这词,我觉得早就开始了,只是疫情让大家得更厉害。就像世界之前是通着的,每个人机会都很多,但突然,人被封在一个地方的时候,才发现其实未来的选择不是完全由自己操控的,要找到自己的出路,必须要起来。

我觉得从那种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的谷底里走出来,回头再看看,这经历也并非全是不好。我的抗压能力变强许多,而且大一、大二时,总感觉好不容易解放了,玩得比较野,接触许多新鲜事物,总有收不住心的感觉,疫情出现,人被动地被限制住了,被动地远离玩乐,也算是让自己沉淀下来。

我是特别喜欢交朋友的人,因为校外活动没办法进行,后来只能在学校里交朋友。慢慢地,我发现交友圈子也转移了,本来关系不是很亲近的同学,互相的感情也加深了。

周末即便只能待在宿舍,室友们也会点一些外卖,自己开party。我喜欢照相,学校的各个角落,我都去探索过,我也开始拍视频,运营社交网络上的账号,找了很多新奇的事情充实生活。

最后的毕业典礼,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仪式,是一段生活结束的节点。即便毕业典礼的时间经过更改、推迟,一大半同学都已经不在了,我还是改了车票决定留下,拍照、观礼,给大学时光划了匆匆的句点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。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@hajime提供。)

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