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立法如何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
7月下旬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双减”政策),严禁超前培训,严禁占用休息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,严禁刊发校外培训广告。不久前,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也印发通知,拟对各省“双减”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。通报重点包括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、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正在进行中,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审稿不久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。“双减”大背景之下,此次立法尤为引人注目。立法能否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?校外培训机构按下暂停键,家庭教育又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学业问题?
显然,在为孩子减负的过程中,如何让家长们踏踏实实地放弃“内卷”,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。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改变是决定“双减”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。
分析此次“双减”政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,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爽认为,家长首先要对“双减”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。
“‘双减’政策致力于解决家庭教育的短视化、功利性问题,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,从而系统性破解‘校内减负、校外增负’的怪圈。政策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,让学校、学生和家长各归其位。对于家庭教育而言,就是要让教育理性回归家长,从被动的、消极的教育绑架转向主动的、积极的教育参与,从唯分数、唯升学转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。”罗爽说。
总之,家庭教育的改善不仅有赖于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提升,也有赖于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其提供外部协助,促进家长非理性、功利化的教育需求转变,纠正唯分数、唯升学的错误倾向,转向重视孩子的创新精神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。”罗爽说。